这段时间,沙俄士兵时不时地会朝着王小天这边过来侦查,那警惕的目光仿佛要将这片土地看穿。他们的探马在边境附近徘徊,时不时停下来观察一番,手中的望远镜不断转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迹象。而王小天这边也丝毫不含糊,派出了机灵的探子去探查沙俄那边士兵的具体情况。这些探子们个个身手矫健,擅长隐匿行踪,悄无声息地穿梭在边境线上,收集着敌人的情报。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试探,彼此都在努力了解对方的虚实。不过,好在总体上局势还算安静,双方短时间内都没有动手的打算,仿佛在暗中较着劲,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偶尔有几声鸟鸣打破这份寂静,却也让这片紧张的氛围多了几分神秘。

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日子里,王小天也没闲着。他深知部队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对于战斗的重要性,于是便整理起了歌曲。他挑选了几首充满力量的歌曲,像《团结就是力量》《精忠报国》等。这些歌曲旋律激昂,歌词振奋人心,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点燃战士们内心的热血。

王小天让手下将这些歌曲在部队中广泛传唱。每到训练间隙或者休息时刻,那激昂的歌声便会在军营中响起。战士们整齐而洪亮的歌声回荡在整个营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们的决心和信念。有的战士唱得满脸通红,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有的战士则跟着节奏用力挥舞着手臂,仿佛在向敌人示威。通过这些歌曲,部队的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战士们之间的默契也更深了。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彼此的力量,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战斗的决心。

与此同时,林羽那支部队也被王小天招了回来。一方面是为了集中训练,让这支部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和战术要求;另一方面,王小天身边实在是缺人。林羽经验丰富,能力出众,他的回归无疑会给王小天带来很大的帮助。林羽带领着他的部队回到营地后,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中,与老战士们交流着各自的战斗经验,整个营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王小天越发感觉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他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能够指挥部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指挥员,而他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指挥能力,但面对日益复杂的战局,也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他常常回忆起后世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以及一些小说里的经典战例。

每当夜幕降临,王小天独自一人坐在营帐之中,烛光摇曳。他会沉浸在那些经典的战例中,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思考其中的战略战术。营帐外,夜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却吹不散王小天心中的炽热。他深知,这些宝贵的经验或许能在以后的战斗中给予他启发和帮助。

在众多的战例中,王小天最先想到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和游击战。他觉得这些战法对于他现在的部队来说,是最合适的。地雷战可以在关键时刻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让他们不敢轻易冒进;地道战则能利用地形的优势,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而游击战则可以让部队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灵活应对敌人的进攻。

地雷和手榴弹这种武器装备,王小天压根儿就没有打算购买。原因很简单,目前市面上能够买到的那些地雷和手榴弹啊,对于眼光颇高的王小天而言,实在是显得过于粗糙简陋了些。于是乎,雷厉风行的王小天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刻派人前往吉林兵工厂,想尽一切办法去挖掘那里的人才!而且还特别交代,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厉害、堪称天才级别的人物,就算是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比如绑也要将其弄到自己这边来效力。

就这样,在一番威逼利诱之下,没过多久,王小天便成功地召集到了一批足以帮他生产地雷的专业人员。接下来,王小天亲自出马,详细地向这批人员阐述了地雷和手雷的基本原理、设计形状、具体的使用方法以及期望达成的最终效果等等关键信息。同时呢,根据他们提出的各种需求,有条不紊地采购回了相应的原材料和制造所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

要说起来呀,无论是地雷还是手雷,它们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形态。像手雷这玩意儿吧,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它的影子啦。只不过那时候人们使用的可不是如今常见的金属外壳哦,而是用陶瓷罐子作为容器,然后再往里头装填炸药罢了。至于地雷嘛,当年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就曾经巧妙地运用过地雷这种武器呢。由此可见,要论及制作方法和基本原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复杂。只可惜呀,随着时光不断流逝,科技也在持续进步更新换代,这些原本由咱们老祖宗发明创造出来的好东西,最后却让外国人大展拳脚给进一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同时王小天也开始组织手下的军官们进行学习和研究。他亲自讲解这些战法的原理和要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营帐内,气氛热烈而专注,军官们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地图在桌上铺展开来,王小天指着地图,详细地阐述着每一种战法的运用要点。

“同志们,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灵活运用这些战法。地雷战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地道战可以让我们占据主动,游击战则能让我们在战斗中保存实力,寻找战机。”王小天目光坚定地说道。

军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些战法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有的军官提出了一些关于地雷布置的具体想法,有的则对地道的设计提出了创新的思路,讨论声此起彼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