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对赵姨娘言听计从,他深知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不高,需要依靠母亲的支持。但他的无所作为也让赵姨娘的期望一次次落空。赵姨娘虽对贾环的表现不满,但依然溺爱他,在他犯错时也不加以管教,反而为他开脱。这种扭曲的母子关系,既反映了赵姨娘对权力的渴望,也导致了贾环性格的缺陷,使他们在贾府的处境愈发艰难。

5.与贾探春的关系

赵姨娘与贾探春的母女关系极为复杂,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赵姨娘对探春寄予厚望,一方面出于骨肉亲情,另一方面是盼着探春能凭借自身在贾府的地位“拉扯”自己一把,改变自己的处境。

然而,探春对赵姨娘却满是不满。探春是个封建正统等级思想浓厚的女子,严分主奴、嫡庶界限。赵姨娘言行粗鄙、争强好胜,时常做出有失体统之事,让探春觉得丢脸。例如,赵姨娘为蔷薇硝大闹怡红院,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这让探春感到十分难堪。

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嫡庶有别,探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不得不与赵姨娘划清界限。二是赵姨娘自身的问题,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探春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只考虑自身利益,不理解探春的处境和难处。这种紧张的母女关系,不仅让赵姨娘的期望落空,也让探春在贾府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烦恼。

6.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赵姨娘与贾府的小厮、丫鬟等人物也有着不同的交往。对于小厮们,赵姨娘虽名义上是半个主子,但小厮们对她多是表面恭敬,内心却并不尊重。她有时会指使小厮们做事,小厮们虽不敢违抗,但执行起来往往敷衍了事。

在与丫鬟的交往中,赵姨娘更是不受待见。像大闹怡红院时,她与芳官、藕官等小丫鬟发生激烈冲突,尽显粗鄙,让丫鬟们对她充满厌恶。而其他丫鬟平日里也会在背后议论她的是非,对她的行为指指点点。

在贾府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赵姨娘处于边缘且孤立的位置。她既不被主子阶层接纳,又遭奴才阶层轻视。她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往往适得其反,使得自己在这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愈发孤立无援,难以融入其中。

五、赵姨娘的主要事件及影响

1.请马道婆作法

在《红楼梦》中,赵姨娘请马道婆作法害宝玉和凤姐一事,是其阴毒狭隘性格的集中体现。

事件起因于贾环给王夫人抄经时故意弄翻烛台烫伤宝玉,王熙凤提醒王夫人责骂了赵姨娘,这让她对宝玉和凤姐怀恨在心。为了报复,赵姨娘找到马道婆,先是一番哭诉,表达自己在贾府的委屈和对宝玉、凤姐的怨恨。马道婆趁机蛊惑她,称有办法让宝玉和凤姐不得好死。赵姨娘被仇恨冲昏头脑,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剪下两个纸人儿,写上宝玉和凤姐的生辰八字,交给马道婆作法。

马道婆拿到东西后,施展邪术,宝玉和凤姐二人立刻中邪疯颠起来,满府鸡飞狗跳。他们或拿刀弄杖,或寻死觅活,整个贾府陷入混乱。众人想尽办法,却都无济于事。

这一事件后果严重。宝玉和凤姐险些丧命,身心遭受巨大折磨。贾府也因此陷入恐慌,正常秩序被打乱。而对赵姨娘自身命运而言,虽一时未被发现,但她的恶行加剧了她与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的矛盾。此后,她在贾府的处境更加艰难,愈发被众人厌恶和孤立,最终也未能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

2.为蔷薇硝大闹怡红院

蔷薇硝事件成为赵姨娘大闹怡红院的导火索。贾环向芳官要蔷薇硝,芳官不想将好的蔷薇硝给贾环,便用茉莉粉代替。贾环并不知晓,欢欢喜喜拿回去。赵姨娘得知后,觉得自己和儿子被芳官等人轻视,怒火中烧。

她在夏婆子的煽动下,气冲冲地冲进怡红院。一进去就指着芳官破口大骂,言语粗俗不堪,尽显其粗鄙。芳官等小丫鬟也不甘示弱,与赵姨娘对骂起来。赵姨娘恼羞成怒,伸手便要打芳官,藕官、蕊官等几个小丫鬟见状,一拥而上,与赵姨娘扭打在一起,场面十分混乱。

最终,这场闹剧在众人的劝解下结束。此事件充分反映出赵姨娘争强好胜、粗鄙愚昧的性格特点。她为了一点小事便大动干戈,不顾自己的身份和体面,不仅让自己沦为众人的笑柄,也进一步恶化了她在贾府的人际关系。

3.对探春管家的干扰

探春管家期间,赵姨娘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她的工作。赵姨娘为了一己私利,不顾探春的处境和难处,在赵国基去世时,大闹着要求探春多给赏银。她全然不顾府里的旧例和探春的公正处理,只想着为自己的家族多捞好处,在众人面前让探春下不来台。

这种干扰让探春的管家工作困难重重。探春推行的改革本就面临诸多阻力,赵姨娘的无理取闹更是让她的权威受到挑战,使得一些心怀不满的下人有了可乘之机,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同时,这也进一步破坏了母女关系。探春一心想要在贾府树立自己的威望,公正行事,而赵姨娘的行为却让她的努力付诸东流。探春对赵姨娘更加失望和不满,而赵姨娘却觉得探春不念母女情分,双方的矛盾愈发尖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六、赵姨娘的悲剧命运及成因

1.悲剧结局

赵姨娘的最终结局十分凄凉,她暴病而亡,结束了在贾府充满挣扎与痛苦的一生。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依旧未能摆脱命运的枷锁,也没有实现改变自身地位的愿望。

她一生都在为提升自己和儿子的地位而努力,却因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以及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树敌众多,在贾府中孤立无援。她的死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同情和关注,府中的主子们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下人们也只是将其视为一件平常的事。

她的结局充满了无奈,即便她有着强烈的反抗意志,却无法洞察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源,只能在封建制度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她的死,是封建宗法制度、妻妾制度和等级制度下的一个悲剧缩影,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悲哀。

2.自身因素

赵姨娘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她的粗鄙愚昧使她在贾府中成为众人的笑柄。言语粗俗、行为莽撞,大闹怡红院等举动,不仅让自己颜面尽失,也让他人对她更加轻视。这种缺乏教养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她在贾府的形象和地位,使她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争强好胜的性格让她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中。她一心想让贾环成为荣国府的承业人,改变自己的地位,为此不择手段。她教唆贾环与宝玉竞争,使用不正当手段,结果却适得其反,引起了王夫人、王熙凤等掌权者的不满和打压,让自己和儿子在贾府的处境更加艰难。

阴毒狭隘的性格则让她树敌众多。请马道婆作法害宝玉和凤姐,这种恶行不仅加剧了她与他人的矛盾,也让她在贾府中更加孤立无援。她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和厌恶,使得她在贾府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恶劣。

赵姨娘自身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使她在贾府中处处碰壁,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3.社会因素

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妻妾制度和等级制度,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对赵姨娘的命运造成了沉重的压迫和束缚。

宗法制度强调嫡庶有别,正室所出为嫡,妾室所出为庶,嫡庶之间地位悬殊。赵姨娘身为贾政的妾室,所生子女贾环和探春虽是贾政的骨肉,但在宗法制度下,他们的地位远不及王夫人所生的宝玉。这使得赵姨娘即便有子女,也难以凭借他们改变自己的地位,她的儿子贾环始终被边缘化,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妻妾制度决定了赵姨娘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她虽名义上是半个主子,但实际上要处处听从正室王夫人的安排,没有独立的权力和地位。她的言行举止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王夫人的责骂和打压,在家庭中毫无尊严可言。

等级制度则让赵姨娘在贾府中处于底层。她出身家生奴才,即便成为妾室,也难以摆脱骨子里的卑微感。在贾府的等级体系中,她既不被主子阶层接纳,又遭奴才阶层轻视,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些社会制度的存在,使得赵姨娘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她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突破这些制度的束缚,最终只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4.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态度与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赵姨娘的悲剧命运。王夫人作为正室,凭借宗法制度赋予的权力,对赵姨娘进行无情打压。她轻视赵姨娘的出身,厌恶其言行,在贾府中树立绝对权威,让赵姨娘处处受限,难以有出头之日。

王熙凤仗着王夫人的势力,对赵姨娘颐指气使,在事务处理上严格限制她,使赵姨娘改变地位的希望愈发渺茫。

探春虽为赵姨娘亲生女儿,却因封建正统思想,严分嫡庶,对赵姨娘的粗鄙行为深感不满。赵姨娘不仅未能得到女儿的支持,反而在探春管家时大闹,破坏了探春的权威,也让母女关系更加紧张。

贾环虽为赵姨娘之子,但他的无所作为让赵姨娘的期望一次次落空,母子俩在贾府的处境愈发艰难。家庭中这些负面因素的交织,将赵姨娘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七、赵姨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1.对《红楼梦》主题的展现

赵姨娘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展现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尤其是嫡庶斗争和封建制度的腐朽。

在嫡庶斗争方面,赵姨娘作为贾政的妾室,所生子女贾环和探春为庶出。她深知庶出子女在贾府地位远不及嫡出的宝玉,因此一心想让贾环争得荣国府的承业权。她教唆贾环与宝玉竞争,甚至使用不正当手段,这充分体现了嫡庶之间为争夺家族权力和资源而展开的激烈斗争。这种斗争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赵姨娘的遭遇也凸显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宗法制度下,嫡庶有别,妾室地位卑微,即便赵姨娘为贾政生儿育女,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她出身家生奴才,即便成为妾室,也无法摆脱骨子里的卑微感,在贾府中处处受排挤。同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主子与奴才之间界限分明,赵姨娘虽名义上是半个主子,但实际上却遭受着主子和奴才的双重轻视。她的悲剧命运正是封建制度压迫和束缚的结果,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2.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赵姨娘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尤其是对妾妇阶层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

在封建社会,妾妇阶层地位极其低下。赵姨娘虽为贾政的妾室,却无法享受与正室王夫人同等的待遇。她在经济上受到限制,月例银子远不及正室;在权力上毫无话语权,无法参与府中重要事务的决策;在礼仪场合也备受冷落,不能像正室一样享受尊崇。这种对妾妇阶层的压迫,使她们失去了基本的尊严和权利,只能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下苦苦挣扎。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观念还严重扭曲了人性。赵姨娘为了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地位,争强好胜、阴毒狭隘,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手段,如请马道婆作法害宝玉和凤姐。这些行为看似是她个人的性格缺陷,实则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她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只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时,她与女儿探春之间紧张的母女关系,也是封建制度下人性扭曲的体现。探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不得不与母亲划清界限,而赵姨娘则无法理解女儿的苦衷,只考虑自身利益。这种亲情的淡漠和扭曲,让人深感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3.对现实的启示

赵姨娘这一人物形象为现代社会带来诸多启示。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赵姨娘争强好胜、阴毒狭隘,导致她在贾府中树敌众多、孤立无援。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避免因过度计较得失而破坏人际关系。

性格塑造也至关重要。赵姨娘粗鄙愚昧的性格使她成为众人笑柄,难以获得尊重。我们应注重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如谦逊、理智、善良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赵姨娘一心想改变命运却用错方法,最终悲剧收场。这告诉我们追求目标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不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要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脚踏实地去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