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圣皇赐下的题字

命牛仙客给张九龄解开枷锁之后,秦佾便将他带进自己的公房。

手下的胥吏给他们二人送来茶水退出去之后,秦佾拿起条案上的《论官弊,面色顿时阴沉下去。

“张郎君,这封投书可是你的大作啊?”

张九龄将秦佾手中的投书接过来一看,原本黝黑的脸竟然有些红了。

这篇《论官弊还真的是出自张九龄的手笔。

前些日子,张九龄与几个同窗吃酒。

议论到如今的朝廷被武氏诸王把持,用的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

而那些刚正不阿,有心报国之人却晋升无望。

一时心血来潮之下,张九龄这才写下这篇文章,并将它投书到了匦使院。

其实那日投书之后,张九龄心中也十分忐忑。

他也担心自己的投书万一触怒了武氏诸王,被从国子监中开革都是轻的,弄不好还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大大人,在在下”

听到秦佾的问话,张九龄原本放下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起来。

秦佾看到张九龄慌张的样子,也知道火候差不多了,脸色逐渐缓和下来。

“张郎君,你如此行事,能达想要的到目的吗?”

张九龄被秦佾这句话问的有些莫名其妙,他的脸上顿时露出疑惑之色。

“秦大人何出此言?”

“匦使院的投书,不就是为了让百姓的谏言上达天听吗?”

秦佾摇了摇头,转身走到角落的一口箱子旁,弯下腰打开了箱子盖。

张九龄好奇的抬眼看去,便看见箱子里装满了札子。

“大人.”

秦佾知道张九龄心中的疑惑,戏谑的看向张九龄。

“张郎君,这里放着的,是这一个月以来招谏司的投书。”

看到张九龄脸上疑惑之色更重,秦佾的眼神中充满玩味之色。

“没错,这就是招谏司的投书,你知道这一个月的投书之中,会有多少封被院正大人上奏给圣皇吗?”

“一封都没有,”秦佾收敛了脸上的笑意,“除了歌功颂德的文章,剩余的那些,都在这个箱子里。”

“每个月初一的朔日朝会之后,便会被送到院子后面付之一炬。”

“所以,朝廷永远看不到,圣皇陛下也永远看不到。”

“大人.”张九龄此刻的脸上已经满是惊诧。

秦佾点了点头,此刻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笑意,眼神中充满了野心勃勃的火焰。

“张郎君,想不想让你的投书放在圣皇陛下的面前?”

“什么?”张九龄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秦佾,“大人,您这是什么意思?”

秦佾秦主事是什么意思呢?

自然是要利用张九龄深厚的文字功底,拿起这个时代无法理解的武器:舆论。

“张郎君,”秦佾脸上带着笑意,压低了声音看着张九龄问道:“不知您是否愿意,随本官一道捉笔为刀,斥尽这世上不公之事?”

“秦大人”

张九龄的眼神中满是错愕,但他的心跳却不由自主的快了几分。

不等张九龄反应过来,秦佾一把抓住他的手,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说出来。

历史上的张九龄能够以弱冠之年考取进士,便不是愚昧蠢笨之人,秦佾只是短短几句,他便明白了对方的想法。

仿佛给他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张九龄的心情也愈发激动起来。

他压抑着心潮澎湃,将信将疑的看着秦佾。

“秦大人,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秦佾抬起手拍了拍张九龄的肩膀,胸有成竹的点了点头。

“张郎君,只要你愿意,本官随后便会向院正大人谏言,招募你为招谏司录事,专门负责这件事情。”

“好!”张九龄听到秦佾还要举荐他入匦使院,也就不再犹豫了。

要知道录事一职虽然只是从九品,但也算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

张九龄如今只是国子监的监生,如果考不中进士的话,像他这样民间举荐的监生,超过二十五岁便要出监返乡,仕途一道恐怕就无望了。

秦佾又与张九龄二人,商量了一些细节,不知不觉的,便到了夕阳西下傍晚时分。

“主事大人,”秦佾还在意犹未尽的时候,牛仙客匆匆走了进来对他行礼道:“院正大人回来了,正在大堂之内,他命人请你过去。”

“好,我随后就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