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剽窃古诗的人都不要脸
纵然是秦佾脸皮不算薄,但也没脸当众剽窃别人的诗作。
可如何向狄仁杰解释这两首诗的出处?
秦佾一时之间也没办法解释清楚。
无奈之下,秦佾只好厚着脸皮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狄仁杰的猜测。
“你,”狄仁杰一转身,看到站在一旁的魏献,已经顾不得体面的他大声吼起来。
“快去拿纸笔,将秦佾这两首佳作誊抄下来。”
“有了这两首诗,我倒要看看以后在朝堂之上,谁还会轻言对那些番邦妥协。”
也难怪狄仁杰如此失态,实在是当下的大周朝,与周围那些番邦之间关系,让人一言难尽。
自从高宗李治驾崩之后,武曌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
武曌此人唯独热衷于争权夺利,整日只想着如何打压李唐宗室与忠于他们的朝臣。
因此,在面对那些番邦的虎视眈眈之时,武曌虽然被逼迫太甚的时候有会派出兵将抵抗。
但大多数情况下,为了防范国内的动荡,她还是更愿意采取妥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如今的突厥与吐蕃两国,同时迎来了他们史上最杰出的政治人物。
突厥的可汗默啜,继承汗位之时已经拥兵四十万。
他西讨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直接打下了中亚昭武九姓地区。
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大周北方的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足以与当年颉利可汗时期相比。
吐蕃,更是迎来了噶尔家族禄东赞、钦陵等两代雄心勃勃,能力超群的大相。
在他们父子俩执掌吐蕃大权期间,西北的吐谷浑今青海一带,西南的六诏今云南省境内、播州今贵州一带等曾归属大唐的藩属国,不是被消灭,便是依附于吐蕃之下,成为吐蕃袭扰大周的帮凶。
然而虽然薛仁贵、黑齿常之、王孝杰、娄师德等一批大将先后战胜过吐蕃、突厥。
但武周朝软弱的对外政策,却让这些番邦国家的气焰愈发嚣张。
而到了今年,突厥可汗默啜发兵河北的原因更加让人感到可笑。
原本是默啜想要与武周朝和亲,而武曌身为女性,并不愿意将汉人女子远嫁突厥。
于是,便想出了让汉人迎娶突厥女子的想法。
于是她派出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领春官礼部尚书之职,作为和亲使者,护送魏王之子武延秀抵达黑沙王庭今内蒙古包头迎娶默啜的女儿。
然而,当默啜看到武周前来和亲的人是武延秀之后,立刻对和亲使团翻脸了。
啜当时阎知微说,我是堂堂的突厥可汗,与大唐和亲,女儿也要嫁给李唐家的皇族子弟。
你们弄来一个武家小儿前来,这不是羞辱我突厥王庭吗?
我突厥早就奉李唐一族为天可汗,累世受他们的庇佑和恩典。
如今武曌竟然将李唐宗室全都戕害了,只留下七太子与八太子两人。
指李显于李旦二人。
既然你们大唐的官员和百姓不敢拥立他们,那我就带兵去长安,辅佐七太子登上皇位。
这便是此番突厥大军入寇武周朝河北道的起因。
可即便是如此受辱,武曌与朝中的大臣们,却依然无法下定决心与突厥决一死战,为了到底是战还是和争论不休。
也因此,武周朝的兵卒将领,早就丧失了在太宗、高宗两朝之时那种对战争的渴望,没有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万丈豪情。
听到秦佾吟诵的这两首诗,狄仁杰纵然已经是将近古稀之年,却也感到心情激荡,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战场之上。
通过浴血奋战,手刃敌寇来建功立业。
魏献刚才正好也走到秦佾的身侧,那两首诗,也听的十分清楚。
魏征虽然是个文臣,但作为大唐开国时期的功臣,魏征在隋末的混战中也是身经百战,绝不仅仅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魏献从小便跟在魏征的身边,听他讲述那一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往事。
因此他对军旅之事并不陌生,心中也对战场充满了向往。
再加上魏献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后,对《男儿何不带吴钩最后的两句,感触尤为强烈。
听到狄仁杰的吩咐,魏献是一路小跑,去自己的公廨中取来了纸笔。
“小公爷,你这字”
可等到秦佾将那两首诗抄完,又将《出塞补齐之后,秦佾写下的那两页方正规矩的字体,再次让狄仁杰与魏献二人大吃一惊。
秦佾写的是颜真卿体楷书,这种字体本来还没出现。
楷书起源于汉代的隶书,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当代著名的古文化专家,书法家钟致帅在《雪轩书品说:“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
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清代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
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欧阳询的楷书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结构险峻严密,虽然与秦佾现在陛下的字体有些相似,但仔细看来还大有不同。
都说字如其人,与欧阳询相比之下,颜真卿为人刚正不阿,性格执拗。
他的字体讲究的是中锋用笔,藏露结合,字体挺拔开阔雄劲,笔力丰肥遒劲,结构方正茂密。
秦佾此时知道自己又险些穿帮了,但他又能如何?
毕竟除了颜楷,他再也不会其他的毛笔书法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