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

金陵。

兵器工业集团113研究所。

总工栾平一遍又一遍的翻看着桌子的报告。

不住的挠头。

突然。

哐哐哐。

三声有力的敲门之后。

所长李松走了进来。

他俩是老搭档了。

自从113所成立,俩人一内一外,亲密无间。

看到李松,栾平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

“所长你来了!”

“正好我有事情要跟你商量。”

说话间。

栾平拿起了桌的几份文件。

“这是我们clw电磁防爆步枪的改进方案。”

“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当前的工程枪杀伤力远远不够。”

“我考虑还是技术路线的问题。”

“要么我们换成线圈试一试?”

一年前。

113研究所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电磁动能武器。

同时在珠江航展发布了概念模型。

引来国内外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技术领域。

113研究所走在世界的前列。

不过他们自己并没有因此而放松。

目前的的枪械原型可以发射实心弹丸,但杀伤力远远不够。

可以将人打伤,但无法形成致命威胁。

因此也就谈不成功。

因此栾平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推翻之前的轨道路线,改用线圈加速。

对于这个提议。

所长李松不置可否。

答非所问道:“现在换技术路线,时间恐怕是不允许的。”

“所长,你开什么玩笑?”

栾平瞪大眼睛说道。

“在这个领域,我们所是遥遥领先的。”

“唯一能和我们争一争的,恐怕也就是国际的几个军工复合体了。”

“就算我们改了技术路线,也是来得及的。”

“国内最先进的电磁步枪,一定会是我们113厂出品的。”

栾平对此深信不疑。

他本人是113的总工,同时又是国防科大的教授。

电磁动能武器领域内的绝对泰斗。

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多数是他的学生,甚至是徒孙。

别说竞争了。

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和大学有一个算一个。

连像样的理论都没有。

怎么能说时间不多呢?

可李松紧皱的眉头依然没有放松。

“我听说,电科大那边好像有突破。”

“有人说他们那里的电磁枪不但能够成功发射,并且还能报废装甲车。”

一言至此。

栾平的眼睛瞪得比鹅蛋还要大。

旋即。

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不能!绝对不可能!”

“太夸张离谱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科大的王牌专业是通信,武器工程他们不行的,连国家级实验室都没有啊!”

国内各大院校的水平栾平心里还是有数的。

尤其是军工院校。

国防七子有一个算一个。

在电磁动能武器领域,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